近年来,湄潭县以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在全县范围内创建“平安水库、民生水库、美丽水库、智慧水库”,推动了湄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统筹建设“平安水库”。建立与湄潭县情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湄潭县小型水库运行安全管理办法》《湄潭县小型水库管理工作考核办法》,修订完善湄潭县小型水库“三预案、一方案”,强化巡查排查,推动平安水库建设。2021年,湄潭县成功举办2021年全省防洪抢险应急演练,为全省小型水库防汛应急提供了宝贵经验,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水库防洪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强规范建设“民生水库”。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全县饮用水源水库采取硬隔离措施,补齐饮水安全短板弱项,确保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结合水库供水人口、灌溉面积和年度抗旱工作目标,通过创建节水型灌区、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方法,科学优化调配用水方案,对产业发展用水执行标准化管理,提高水库农业灌溉水平,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安装围网11800米,设置各类水源保护标识191处,水库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100%,共建设和改造小型水库32座,山塘整治完成11座,有效解决了群众饮水和产业用水问题。
三是强管护建设“美丽水库”。以“生态美环境优”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湄潭县河长制综合执法队这一特色优势,对全县水库生态保护实行常态化执法监督,狠抓水生态修复。出台《涉渔案件生态修复费用计算参考标准》《破坏水产资源及生存环境案件处理办法》等地方文件法规,推动含氰戊菊酯类药物平稳退出湄潭农药市场,减少水库水域面源污染。2021年以来,全县共查获涉水生态案(事)件400余件,通过打造“美丽水库”,为建设“贵州最美乡村”奠定了“水美”基础,为弘扬水文化、发展水经济,助力全县乡村振兴提供了“水动力”。
四是强调度建设“智慧水库”。立足县城防洪重点,将库区历年降水数据整合集成到GIS系统中,打造超标准洪水3D模型“电子沙盘”系统。按照10年、20年、50年、100年一遇标准精准标注淹没红线及转移疏散路径,将风险隐患进行直观模拟,实现汛情“一图了然”,为防汛科学调度和决策指挥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水库运行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切实增强智慧化管理水平。
(湄潭县委改革办供稿)
金沙县“四化”助推酱香白酒产业升级发展
一是集群化建园区。按照“一区多组团”发展思路,依托贵州金沙经济开发区,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建设金沙县酱香白酒产业园,打造百亿级酱香白酒产业。制定《金沙县酱香白酒产业发展扶持优惠政策》,面向产能规模不低于1000吨/年的酱香白酒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围绕白酒产业全链条发展,在县内打造优质酿酒原料生产基地,引进玻璃陶瓷酒瓶、瓶盖瓶塞、纸盒纸箱、防伪标签等酒类包材生产企业,推动金沙酱香白酒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白酒园区规划面积533.03公顷,共签约产能3000吨/年以上白酒项目6个,投资金额71亿元,全县常年种植高粱20万亩,引进各类包材生产企业26家。
二是科技化保品质。在传承和提升古法酿造工艺基础上,借助酱香白酒原料优质、固态酿造工艺技术优势,实施改设备、提技术、扩产能工程,引导全县酱香白酒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推动白酒产业提质升级。与各大机构及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白酒专家智库团,积极引进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白酒酿造等相关专业人才到金沙白酒产业园工作。截至目前,全县酱香白酒企业申报专利25项,实施科研项目50余项,全县拥有国家级评委1名、省级评委5名,国家一级品酒师25名,食品工程、酿造等专业大学本科以上人员360余人。
三是特色化塑品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投入专项资金,着力推进金沙白酒品牌塑造工程,打造了“神奇酱香·金沙味道”公共酒类品牌。借助“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以及其他酒类交易会、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金沙白酒品牌和名优产品。建立健全白酒产品执法监管机制,定期开展酒类市场专项整治,维护金沙酱香白酒品牌声誉。2021年以来,检查白酒加工小作坊229家(次),立案调查3起,金沙酒业旗下“金沙回沙”和“摘要”双品牌价值位列中国酱酒排名第4名。
四是精细化拓市场。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对酱香白酒口感、香味等多样化的需求,鼓励酱香白酒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类型,更加适合市场需求。鼓励企业研究市场营销战略,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打造线上营销新模式,带动白酒零售业态提档升级。县融媒体中心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网络直播,加强与消费者线上互动,促进全县酱香白酒产品销售。利用国家3A级金沙酱酒文化旅游景区优势,做强白酒文化体验、名酒品鉴、线下销售等,延长酱酒销售产业链。2021年,金沙酱香白酒全网直播1000余场,线上销售额超3亿元,全县规上酱香白酒企业完成产值39.34亿元,同比增长138.24%,实现增加值23.65亿元,同比增长134.1%。
(金沙县委改革办供稿)
江口县创新机制推动以工代赈示范项目
2021年以来,江口县以建设全国最大淫羊藿繁育基地为产业基础,积极探索“项目组团共建+劳务派遣承接+折股量化分红+稳岗就业培训”综合模式,创新共建共享机制,有效带动村集体和群众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创新项目组团共建机制。改变过去以工代赈项目单一的基础设施投入方式,探索“以工代赈项目+特色产业项目”组团模式,发挥政府投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撬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投资特色产业项目,合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截至目前,江口县共规划编制淫羊藿产业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项目3期5个,完成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1650余万元,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投入300余万元,引进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投资达2000余万元,建成了淫羊藿标准化繁育基地430余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淫羊藿繁育基地。
二是创新劳务派遣承接机制。创新建立“政府+公司+劳务合作社+四类人员”劳务派遣承接机制,在项目所在地成立村集体劳务合作社,统一承接以工代赈项目和特色产业项目建设,除专业技术人员外,优先安排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和易地搬迁群众“四类人员”参与项目建设,合作社支付群众劳务报酬等成本后,所得利润50%用于参与务工的群众分红,50%纳入集体经济。截至目前,何坝村劳务合作社发展社员300余人,其中“四类人员”200余人,发放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390余万元,占项目总投资23%。
三是创新折股量化分红机制。将以工代赈项目建成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全部划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企业协商建立股权关系,约定分红比例,即将以工代赈项目资产进行折算入股到企业,参与产业项目发展分红,企业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发放股权证。同时,建立“四类人员”持续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按比例参与集体经济合作社分红。2021年,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按照每年不低于财政投资总额5%的比例向合作社分红44.57万元,其中村集体占比20%,分红8.91万元;“四类人员”占比80%,分红35.66万元。
四是创新稳岗就业培训机制。把以工代赈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起来,将就业技能培训贯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全过程,实现普通工向技术工转变,临时工向固定工转变,农民工向产业工转变。先后整合项目资金8万余元,积极组织人社部门、中药材产业专班和企业的技术骨干等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岗位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11场1900余人次;项目建成后,根据产业发展用工需求,针对性开展淫羊藿种植员、基地管理员、技术工人等岗位技能培训12场800余人次,已解决培训人员稳岗就业50余人。